道德讲堂
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传统美德
2015年06月19日 浏览次数:37354次
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传统美德。
建设和谐的社会,求得安定团结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强烈愿望,也是无数中国人世代奋斗的理想目标。
然而,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却存在种种不和谐的现象。看到有老人摔倒,心里想的是我家有多少钱啊,没有几百万,根本不敢扶啊;看到各种国产食品,心里想的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就当以毒攻毒,练出百毒不侵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本来应该是反常的想法竟然渐渐变成了正常。
一边是社会的飞速增长,另一边确是道德的疯狂滑坡。有人归咎于我们人性的原因,确实,人都有逐利性,这是人的本质。人会追求金钱,追求名誉,追求安逸的生活,追求各种能让自己满足的事物。正是这些追求,让人类不停进步,让社会不停发展。本质上来说,这种行为是没有对错的。但也正是因为人的这种天性,我们才需要从外部规范它,引导它,才能让社会健康的发展。然而这些规范和引导在现在却十分缺失。这也正是我今天要说的,用传统美德,来引导人们,构建和谐社会。
任何社会都不能没有相应的道德观念,否则就不能健康地存在。如果把社会比作人体,道德观念则相当于体内的经络。中医认为,经络在人体中有四大作用:“行血气,营阴阳,决生死,处百病。”一个健康的人,首先必须气血畅通,阴阳调和。如果气滞血淤,阴阳失调,那么轻则患病,重则丧命。而经络系统的正常运行,正是血气畅通、阴阳调和最重要的条件。道德观念对社会的作用也是如此——看似无形却是整个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
那么传统道德观念中,哪些应该弘扬呢?
首先是重孝守信。孝是人类繁衍传承的基石,信是人们沟通交流的根本,这两者一起,成为了传统道德中我们最需要弘扬的部分。“百善孝为先”,“民无信不立”。如果一个人连对赋予自己生命的人都无法做到关心、孝顺,那么还能有什么人能让他善待呢。这是在有血缘的亲族中,而在没有血缘的陌生人关系中,信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越来越多的和陌生人进行交往,其中有些人我们可能只见一次。看起来信已经完全不需要了,因为仅此一次,就算你骗了他,他没办法骗回来。但是,真的没有损伤么,你见他人是一次,他人见你也是一次,你骗他人零成本,他人骗你也是零成本,于是大家互相欺骗,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土崩瓦解,时时刻刻需要提防别人,还要想着怎么欺骗他人,还怎么幸福的生活。要想拥有和谐的社会,首先就要重孝守信,人都是害怕孤独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才能从中获得支持,感受温暖。
其次是温良谦恭。孟子说过,“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如果自己一向待人温良宽厚、谦虚有礼,别人怎么能对你刻薄冷淡、傲慢不逊?即使一时不理解,甚至出现误会,久而久之,也能化干戈为玉帛。如果人人都做到温良恭俭让,就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相敬互助、亲密和谐的气氛,创造和保持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这正是我们成长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最后是戒骄戒躁。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浮躁,充斥着一夜暴富的神话,和一夜成名的幻想。然而功成名就不是偶然的,人们往往会忽略掉那之前时间的洗礼,把他人的成功归功于外界的偶然因素,却不提他人自己长时间的努力。浮躁的思想,只会让人轻视成绩的取得,让人无视奋斗的重要,让人铤而走险,追求速成的利益。而代价就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崩塌。“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只有戒骄戒躁,才能恢复平常之心,才能沉下心来做人做事。
把社会看成一个大水桶的话,道德就是围成水桶的木板,它决定了桶子能装多少水。道德风气好,人就能生活的更开心,也就能生活的更和谐幸福,而道德风气不好,只会让戾气更重,让人愈发不想生活在这里。社会这个水桶到底能有多宽多大,其实就掌握在你我手中,为了生活在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传承发扬好那些优良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