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专题新闻 > 贯彻十九大工会在行动
贯彻十九大工会在行动
当代青年奋进的力量源泉
修伟
2018年01月12日 来源:省总工会组织部 浏览次数:19456次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了习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坚定的理想信念、刻苦的学习态度、顽强的奋斗精神、深厚的为民情怀。
读完这本书,结合到梁家河实地参观学习体验,有三点切身感受:
感受一:有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29位受访者不同视角的讲述实录,再现了那段艰苦而又不失激情的知青岁月。习近平陕北七年的成长史、创业史跃然眼前,令人感动,令人振奋。因为是访谈实录、真实讲述,犹若穿越时空、身临其境,让有类似经历或仍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倍感亲切、真实可触。与此同时,有幸到梁家河接受党性教育,听从老师现场教学,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感受二:有种凤凰涅槃的成就感。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长,可是对于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而言,却是从成长到成熟的关键。一个在北京大城市过着优越生活的青年,突然间远离家庭、远离亲人,来到陌生、偏僻、贫困的延安农村梁家河,生活环境的巨大落差,长期艰苦的体力劳动,思念亲人的孤独寂寞,对于年仅15岁的习近平而言,无一不是巨大的挑战。面对现实,习近平没有退缩,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历练。在其他知青相继离开之后,他坚持到了最后,一干就是七年。从一开始的应付思想、中途回家又折返,到立志扎根黄土地、顺利度过“五关”、彻底融入梁家河,成为村民的领路人,真实再现了一个懵懂少年凤凰涅槃式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
感受三:有种激励前行的使命感。艰苦生活的磨炼下,锤炼出了习总书记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品质。每每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觉着与插队时候相比,都不算什么,无形中促使自己产生了无穷的力量。特别是自己在基层锻炼了三年,对群众的感情更近了许多,对群众的疾苦更懂了许多。如今,遴选至省直机关,条件好了,让我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更坚定了自己做好本职工作的决心和勇气。
作为一名省总机关的年轻干部,更应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汲取养分,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向习总书记看齐。
向习总书记看齐,就是要把信仰融入血液。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落后贫瘠的梁家河,他迷茫过、苦闷过,但他迅速调整了自己,克服了“四关”,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一心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7年里,他早已将“为人民做实事”这一信仰的种子播撒到那片渗透父辈血汗的黄土地上。正是这一坚定的信仰,锤炼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强烈的担当精神、坚强的意志品格和为民务实的情怀。我们要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坚定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培育思想之元,补足精神之“钙”。
向习总书记看齐,就是要把学习常抓手心。在陕北延川那种连肚子都吃不饱的艰苦环境下,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阅读了大量著作和文学作品,养成了“读书的瘾”,从青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勤学习、善思考的优良品质。正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使得习近平总书记从青年开始就积淀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我们要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向习总书记看齐,就是要把实干刻在脚底。 在梁家河的乡亲们心中,习近平是“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好后生”。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当上村支书的习近平带领村民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和缝纫社、建代销店、打大口井、发展沼气,以自己的担当实干引领群众向过上好光景奋进,也奠定了人生的底色。在他的带领下,原来一到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梁家河,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穿越时空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展现出的宏韬伟略、大智大勇、非凡气魄和历史担当,都能从他在陕北七年插队的人生历练中找到答案。我们要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不断实践,练就过硬本领,争做行家里手。
向习总书记看齐,就是要把责任扛在肩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经历让人民始终在总书记心中居于最高地位,也让总书记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他说,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习近平正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最忠实的践行者、实干家。我们要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始终作为第一追求,用真感情、下真功夫,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群众实实在在有所获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本书给了我们关于青春奋斗、奉献、升华的答案,是总书记“手把手”教我们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党性教材,我们必须反复读、仔细悟,不断积蓄源源不断的力量,在新时代江西工会工作的征程中实现自己的青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