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欢迎登录江西省总工会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专题新闻 > 贯彻十九大工会在行动

贯彻十九大工会在行动

青年有信仰 国家有希望

2018年01月12日   浏览次数:22969次

字体大小:【默认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革命年代,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这样勉励青年人。新时代新征程之下,我们青年人同样担负着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重任。怎样才能挑起这副重担?习近平总书记用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出了答案。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这样回忆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七年里,青年习近平在陕北的黄土地上笑对磨难、接受淬炼,自我锻造、实现升华,完成了凤凰涅槃般的成人礼。从此,为民情怀、家国担当成为他不懈奋斗的信仰,从未动摇。

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向我们展示了总书记在青春迷惘、生活艰苦中奋斗成长,理想逐步确立、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历程。

1969年1月13日,从北京站始发的知青专列载着15岁的习近平和1000多名北京青年开往陕西铜川。书中许多知青都提到,“当我们乘车前往陕北途中,就被沿途漫无边际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撼,进入眼帘的尽是‘穷山僻壤’,我们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竟有同车人怀疑司机是不是走错路了。”

来到延川梁家河,脚踩着父亲曾经革命过、战斗过、工作过的黄土地,习近平非但没有熟悉的感觉,反而觉得陌生。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热闹、喧嚣和繁华,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瘠、僻静和寂寞。现实的碰壁和无力,往往会逼迫人重新思考、重新选择。正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与现实不断地碰撞中,只有坚守理想的初心,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具体方法,探寻解决路径,理想才能成为基于现实、高于现实,且有道路可达的“真正理想”。

1972年到1973年,是习近平人生的转折点。大部分知青都走了,但是习近平因为父亲受到政治迫害,就是走不了。他渐渐意识到,他苦苦期盼的光明大道,其实就在自己的脚下。习近平对村中好友武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

在梁家河七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恰如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寄语所言,“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七年的苦难和磨炼奠定了习近平一生胸怀为民、实干报国的信念和抱负,使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

二、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提到:“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是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教诲,更是他青年成长经验的诚挚分享。

书中梁家河的每一位知青、乡亲在采访中,几乎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他随身军包内装的全是书和厚厚的笔记。总书记自己也回忆道:“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习近平爱读书,更善于思考、注重分析。雷平生回忆:“一方面,近平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讨论”。他不仅自己读书,也喜欢教老乡知识。据总书记自己回忆:“我那屋子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都络绎不绝地进来。进来后,我就给他们摆书场,讲古今中外。他们愿意听城里人侃大山,讲他们不懂的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么事都找我商量,他说,年轻人见多识广,比他懂得多。这样,我在村里有了威信。”

青年习近平如饥似渴地拼命从书籍的海洋里汲取养分。七年里,从马列经典到哲学历史,从诗词文学到军事政治,习近平把他能找到的书都读了个遍,在学习中他渐渐找到了心中的灯塔——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变陕北大地贫穷落后的面貌,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从此,他的脚步更加坚定、果敢、自信、从容。“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习总书记用自身的成长蜕变经历,深情赠予每个青年人的箴言。

三、饮其流者思其源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立足未稳”,便遭遇到了考验,摆在他面前的是“四大难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生活上的困难、思想上的苦闷,一度使他意志消沉。然而从北京重新回到梁家河的习近平没有了之前的苦闷,他“重整行装”,“努力跟群众打成一片”,就像换了个人。他结了一身痂,脱了几层皮,终于过了跳蚤关;就着几口酸菜,也能吃下一大碗粗粝杂粮,终于过了饮食关;一不耍滑、二不偷懒,“挑200斤的麦子可以十里山路不换肩”,终于过了劳动关;把老乡当亲人,“立志在农村闯出一片天地”,终于过了思想观。青年习近平终于彻底融入了这片黄土地。

总书记自己说,“我的成长进步起始于陕北”,“在延川赵家河参加‘整队’工作,是我走入政界的第一步”。1973年,习近平作为队员进驻赵家河开展蹲点整顿。他带领群众办识字夜校、打坝,轰轰烈烈搞生产,由于干的太好被点名要求“留在赵家河继续工作”。回到梁家河,他带领父老乡亲们办沼气、打井、办铁业社、种烤烟、办代销店,搞河桥治理,打坝地,梁家河的村民干劲越来越足,梁家河一天一个变化。

总书记坦言,“七年的知青岁月,我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

1975年,延川县委推荐习近平上大学深造。临行当天,大家都没有下地干活,全村男女老少一大早都到了习近平的窑洞门口。推开门,习近平当众落泪:“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不想走,就在这里扎根农村一辈子吧。”许多村民回忆,这是七年里“第一次见到习近平流泪”。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刚到梁家河时不到16岁,举目无亲,不谙世事,是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用勤劳和质朴滋养了他,让他的心灵变得温暖、炙热,直至完全融化其中。

40多年后,总书记再次来到梁家河,对乡亲们动情地讲:“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深情厚谊,质朴感人。饮水思源,总书记心系人民、服务群众的情怀和信念始于青年时期梁家河的这段岁月,并始终延续着。

四、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阔别稍久,眷与时长。离开梁家河40多年,但是总书记和这块土地的“脐带”却从未断过。他帮村里通了电、修了桥、建了小学。任福州市委书记时,还专程回到梁家河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们,为贫困群众送来慰问金,为孩子们带去了书包和文具。又先后4次给梁家河村回信,表达惦念之情。

2015年2月13日,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自己出钱给乡亲们带来了年货,并挨家挨户看望大家,问他们身体好不好、收入怎么样、有什么困难。“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总书记常说,“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小康路上不能让任何一个群众掉队”,这是总书记的朴素的人民情怀,也是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现实写照。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接受《中华儿女》杂志社社长杨筱怀的专访时说:“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老百姓,这是我们共产党与那些反动统治者的根本区别。封建社会的官吏还讲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共产党人不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说得过去吗?”正是践行着“为人民干实事”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从最基层走来,一步步成长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领袖,这实在是人民之福、我辈之幸。

郑板桥写过一首叫《竹石》的诗,习近平曾将这首诗改动几个字,表达他对上山下乡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总书记而言,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在他心中永远占据着最高的位置。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跨入新时代的今天,如何接过历史交给我们的接力棒,是摆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人面前的重大时代命题,青年习近平用七年的知青岁月为我们提供了最生动、最鲜活、最真实的学习范本。我相信,只要我们青年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艰苦奋斗,勤学笃行、实干为民,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也一定要实现!

江西省总工会 在线活动 信访邮箱 安装APP

扫一扫客户端

江西产改
微信小程序

扫一扫客户端

工会普法
专场竞赛
收 起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