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推荐理由
江西省总工会创新推出“国企民企产改结对”模式,由国企示范带动结对百强民企,开创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一对一”帮带为核心的产改协同机制,具有三大亮点:一是机制创新。首创省级统筹的“国企带民企”结对模式,通过建立产业链匹配、责任书签约、政策奖补等机制,破解民企“不愿改、不会改”难题。二是数字赋能。搭建“江西产改数字平台”,开辟“产改结对”专栏,实现经验共享、进度跟踪和在线监督,推动产改工作透明化、全员化。三是实践突破。以产改链延伸产业链,推动实质性合作。将产改从“软性指导”升级为“硬核赋能”,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赢。此模式为全国产改工作提供了可*、可推广的“江西样本”,兼具系统性和实效性。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保障。2024年5月,江西省总公户组织20家国企与20家民营百强企业签约结对,明确每对全年互动不少于4次,要求民企按“五个一”标准总结产改工作。省总工会投入534万元专项经费,支持结对企业制作宣传材料、开展活动,并在年末进行奖补;在评优推先、职工疗休养、走访慰问等政策中向结对企业予以倾斜。二是落实结对帮带核心举措。组织建设方面,国企指导民企成立产改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如中国稀土集团指导金力永磁编制《产改赋能促发展》手册,形成可*的产改模板。资源共享方面,国企向民企输出党建、技能竞赛、劳模创新工作室等经验。如国家电投江西公司为海力集团提供车间管理、职工驿站建设等指导,提升其生产效率。技术协同方面,通过劳模工匠助企行、联合攻关等形式解决技术难题。如江投集团为紫宸科技建设20.5MWp光伏电站,年节约电费52.5万元;国家电投与海力集团联合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攻克技术难题。三是加强企业文化融合互促。开展职工阅读、篮球友谊赛等活动,强化企业文化融合。如海力集团通过诵读《工匠精神》等书籍,培养职工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结对企业举办“低碳健步走”“七一先进学习”等主题活动,增强职工归属感和责任感。四是实现数字平台支撑。依托“江西产改数字平台”,开辟“产改结对”专栏,实现结对进展在线调度、经验共享和全员监督,提升产改透明度和参与度。2024年累计上稿6000余篇,形成开放共享的数字产改生态。
(二)工作成效
一是企业层面。2024年实现全省百强民企结对全覆盖,20对示范企业产改达标率100%。中国稀土集团、国家电投、江钨集团、江投集团等通过技术合作,为民企累计节约成本超数百万元,实现降本增效。海力集团建立任务分解表,明确部门责任,国家电投线上线下进行指导,海力产改推进效率大幅提升,加快产改进程,提前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二是职工层面。央国企开展技能培训惠及民企职工,职工持证率得到有效提高。民企职工参与劳模评选、劳动和技能竞赛机会不断增加。三是社会效益。江西经验获国企民企肯定和社会支持,更多的央国企主动请缨,推动产业链升级。国家电投、中国稀土等企业通过结对活动,行业美誉度有进一步提升,形成“以产改促发展”的示范效应。
三、推广应用建议
1.机制推广。“省级统筹+产业链结对”模式,由工会牵头、国企初选,共同匹配结对的国企与民企,签订责任书并纳入考核,确保结对实效。
2.政策配套。设立产改专项资金,对主动结对企业给予补贴,可探索通过政府联席会对规上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激发参与积极性。
3.数字赋能。推广“江西产改数字平台”,建立全国性产改数据库,促进跨区域经验共享。
4.深化协同。鼓励结对企业拓展合作领域,如联合研发、共建实验室等,推动产改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5.人才激励。将产改成效与劳模评选、职称晋升挂钩,强化职工主体地位,形成“改革——受益——参与”的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