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江西省总工会网站!
搜索
新闻中心
(2025年第二季度创新案例)上饶市信州区总工会以“一函两书”为刃破解纠纷 三端联动“治”隐患
发布时间:2025-08-08
浏览次数:0次

一、推荐理由

数字经济时代,部分企业通过模糊劳动关系、签订非典型合同等手段规避法定责任,导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陷入维权困局。针对这一行业治理痛点,信州区总工会与*、检察等部门通力协作,打破“碎片化”的维权模式,将工作链条从前端风险预警,争议化解向后端源头治理延伸,实现了“办理一案、规范一片、稳定一行”的综合效应。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一触即发,机制灵敏,“处、解”纠纷显神通。信州区总工会推动建立的“工会+”多元解纷机制,通过与*、人社、司法等部门的高效联动,将组织架构、案件流转、工作流程转化为可视化的运转图表,构建“速调止纷——联调聚力——诉调衔接”三阶动态工作框架,叠加维权渠道与责任主体,打造“一站式”维权服务体系。通过信息互通激活跨部门协同效能,整合调解资源将矛盾化解在诉前阶段,实现调解与仲裁、诉讼的有机联动,形成层级递进式的争议化解链条,让纠纷化解兼具程序效率与人文温度。在新业态劳动争议治理中,针对灵活用工模式下劳动关系模糊的行业特性,通过与人社、*开展跨部门联调,快速厘清劳动关系认定中的法律适用难点,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优化企业用工环境之间构建起双向赋能的维权屏障,推动形成规范有序、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生态。

二是去伪存真,“函书”发力,“止、治”纠纷显威力。一方面,信州区总工会以案件受理过程中捕捉的新型用工管理漏洞为切入点,为企业量身制发“一函两书”,依法提醒并督促企业对违法用工风险隐患及苗头性问题进行整改。“函书”的柔性指导与刚性约束相结合,直击“合作协议”掩盖劳动关系、职业伤害保障缺失等行业共性症结,推动“工会源头治理”与“职工权益保障”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工会充分发挥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介入纠纷处理,将相关问题线索移送至区人民*,双方协同发力,从新业态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管理支配性、劳动者的人身与经济从属性等核心维度出发,通过对案件抽丝剥茧,穿透“合作协议”等形式表象,有效破解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因法律关系认定模糊而难以维权的困局,合力推动矛盾纠纷速调快处、落地见效。

三是见微知著,全程发力,“防、遏”纠纷显奇效。联合法律服务团队,对新业态企业的用工协议、平台规则、日常管理等进行“全流程扫描”,即时出具《法律体检报告》,系统梳理潜在法律风险点,确保劳动纠纷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整合“打包”涉企法律政策,动态识别企业需求,针对外卖配送、网络直播、网约车平台等不同类型的新业态企业,分类推送定制法律政策包,实现政策精准送达。同时,打通与*、检察、司法等职能部门的信息壁垒,以新业态劳动知识竞赛、平台企业劳动用工普法讲座等多样化形式,开展“沉浸式”普法宣传活动。在扩*治影响力的同时收集监督线索,反哺优化法治体检服务,将普法成效转化为监督效能。依托“法治体检+ 风险预警+协同治理”三位一体集成工作矩阵,进一步强化过程监督与效果评估,推动工会劳动法律监督职能从“问题排查诊断”向“源头治理优化”“长效风险防范”拓展延伸,切实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和行业合规发展提供全周期法治护航。

(二)工作成效

一是前端防控,风险预警效能显著提升。聚焦新就业形态用工风险,构建“法治体检+普法宣传”双防线,推动风险预警从事后处置向源头预防转变。一年来累计开展“法治体检”专项行动2次,组织法律服务团队深入6家平台企业及关联单位,发现劳动用工隐患9项,提出整改建议13条。同步开展“送法进园区、进站点”系列普法活动4场,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近千人。

二是中端化解,纠纷处置实现快立快结。依托“工会调解护航、司法协同解纷、人社仲裁止争、*明法断案、检察监督保障”的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打通劳动纠纷化解“快车道”。劳动者只需“进一个门、交一套材料、跑一次路”,即可完成全流程矛盾纠纷处理,切实提升维权效率与劳动者满意度。

三是后端治理,行业规范水平全面提档。以典型案例为突破口,深挖案件背后的行业共性问题,向4家新业态企业定向发布《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推动企业全面规范用工管理。通过明确劳动关系认定标准、规范用工合同条款、强化社保缴纳责任等内容,有效推动新就业形态领域从“个案整改”迈向“行业共治”,为新业态劳动争议处理提供可*、可推广的经验样本。

三、推广应用建议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信州区总工会创新案例的宣传推广,构建起“企业自主响应、工会监督跟进、职能部门协同”的闭环工作体系,推动劳动争议源头化解,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会维权服务品牌,形成可*的“信州模式”。

(二)进度安排

一是强化宣传推广效能。依托线上平台与线下宣讲扩大覆盖,定期推送政策解读与典型案例;建立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整合、数据互通。

二是深化成效转化应用。通过问卷调查、案件分析等多维方式量化成效,将成熟经验提炼形成地方标准或行业规范,切实将工会实践成果转化为行业治理规范与企业发展动能。

三是细化试点指导方案。聚焦中小微企业与新业态领域,组建法律监督服务小组,针对企业劳动用工、安全生产等薄弱环节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形成分行业、分领域的示范模板。

 


编辑人:
审核人: